-
為落實廣西壯族自治區黨委、北海市委大力推進清廉建設的決策部署,6月7日下午,北海高新區黨工委組織開展“學習二十大 傳承好家風 建清廉園區”主題活動。
-
6月6日,楊凌示范區黨工委書記黃思光主持召開上合組織農業基地建設及中國—中亞峰會成果落實專題會議,傳達陜西省委書記趙一德批示精神及西農大專家建議,研究示范區貫徹中國—中亞峰會成果落實措施及上合組織農業基地建設有關措施。
-
近日,根據廣東省、清遠市安全生產工作部署要求,為切實做好重大事故隱患專項排查整治2023行動,進一步推動重大安全風險防控措施落實到位,清遠高新區安全生產委員會召開全區重大事故隱患專項排查整治2023行動動員部署會。
-
日前,以“熱愛科學 崇尚科學”為主題的2023年襄陽市科技活動周科普講座在襄陽高新區軟件園舉行。
-
為深入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精神,結合山東省、濟寧市安委會有關文件要求,近期,濟寧高新區應急管理局緊緊圍繞安全生產月活動方案,組織開展系列活動,助推安全生產月走深走實。
-
近日,“動力系統智能測控成套裝備及其產業化”等22個項目被洛陽市確定為2023年度洛陽市重大科技創新專項;“西瓜甜瓜分子育種技術”等3個項目獲批2023年度揭榜掛帥重大科技創新項目。
-
為提升園區產業發展水平,探索園區管理新思路、新模式、新方法,6月6日,石嘴山高新區組織園區干部和企業代表赴銀川高新區觀摩學習。
-
近日,洛陽市科技局公布洛陽市2023年度第一批市級企業研發中心備案結果,洛陽高新區洛陽市航天特種電機企業研發中心等16家單位通過備案,數量排名全市第一。
-
今年是研華集團成立40周年,也是研華科技(中國)有限公司扎根昆山高新區發展的第23個年頭。多年來,研華科技持續提升品牌核心競爭力,通過快速響應市場、及時調整布局、不斷發展壯大,成為了全球智能系統產業的佼佼者。
-
近期,濟寧高新區大數據局依托專業園區蓼河新區及12個產業園區等企業集群優勢,積極開展“愛山東”進園區系列活動,圍繞“愛山東”的注冊、登錄、使用、特色應用及聚焦企業發展中的高頻服務事項進行了現場解讀。截至目前,累計開展推廣活動18場,服務企業1100余家,輻射在職企業員工4萬余人。
-
6月8日,在平頂山高新區尼龍織造產業園項目施工現場一派繁忙。玻璃安裝、漆料噴涂、場地換填、地磚鋪設、廠區綠化……項目部全體施工人員并肩作戰,搶抓工期,干勁十足,充分展現了項目各參建單位狠抓落實,確保6月30日工期目標履約的堅定決心。
-
產業興旺是鄉村振興的關鍵,技能提升是產業興旺的前提和基礎。今年以來,平頂山高新區人力資源管理局充分發揮職能優勢,以“人人持證、技能河南”建設工作為抓手,聚焦鄉村產業發展技能需求,挖掘特色培訓資源,為鄉村經濟發展注入新活力。
-
為加強銀企雙方交流,拓寬企業融資渠道,助力經濟高質量發展,6月7日下午,平頂山皇臺產業園區聯合平頂山鷹城農村商業銀行共同開展“引流金融活水 聚焦企業發展”銀企對接專項走訪活動,精準把握企業融資需求,為企業“輸血供氧”。
-
6月7日,一場別開生面的校企招聘會在長春高新區越達科技產業園啟幕。本次“越展才華 職達未來”招聘會由高新區管委會、長春市工商聯主辦、越達科技產業園承辦,積極落實省委省政府“穩就業促就業”重要工作部署,促進校企共建,優勢互補,全力推動高校畢業生高質量充分就業,解決企業技術型人才的用工需求。
-
“沒想到現在申請技改補貼這么快捷,我只上傳所需材料,兩分鐘就會出初審結果。”廈門火炬高新區園區企業弘信電子外聯中心經理趙惠敏一直負責企業各項政策補貼的申請工作,最近,她發現高新區新上線的政策兌現智能審批系統很智能、很方便。
-
近日,煙臺高新區的張先生來到政務服務中心尋求幫助。工作人員了解到,張先生想線下辦理營業執照,但因實際經營地在濟南商河縣,苦于不了解具體的辦理流程,未能申報成功。
-
“一機在手、一鍵登錄、一網能辦,真是一件利民的大實事。”近日,湘潭高新區居民紛紛下載注冊“湘易辦”APP,體驗惠企便民政策、動態信息查詢等服務功能,大家紛紛感嘆,“湘易辦”是數字化政務服務快速進步、提效增能的結晶,讓他們足不出戶就能辦成想辦事。
-
以數字化為抓手,實現制造業工廠“機器代人”;以綠色低碳轉型為導向,適應制造業領域新趨勢。近年來,圍繞制造業轉型發展,青島高新區多措并舉,不斷發揮企業創新主體作用,推動制造業數字化轉型的同時,通過打造綠色工廠、全流程精細化管理等方式,加速推進工業領域綠色轉型和節能降碳,雙輪驅動,打造更“新”更“強”的制造業。
-
6月8日,由陜西省人民政府新聞辦公室、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國際在線主辦,國際在線陜西頻道承辦的“絲路有約 一見鐘‘秦’——第五屆駐華外交官解碼陜西主題活動”走進咸陽高新區。
-
截至目前,貴陽高新區累計獲批國家新型工業化產業示范基地、國家大數據產業技術創新試驗區等36個國家級試點示范,擁有研發機構和創新服務機構600余家、各類人才6 5萬人,形成科技、人才、金融等完備的創新要素支撐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