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國科學家近日在《公共科學圖書館·綜合》雜志發表研究報告稱,他們使用伴侶蛋白作為血液中癌細胞的新標記物,更清晰地觀察到了癌癥的擴散情況。通過使用這種新標記物,科學家們能夠在血液中檢測到更多的癌細胞,這一被稱為液體活檢的過程,可幫助乳腺癌和肺癌患者更好地監測其疾病。
-
7月24日,由中國小康建設研究會牽頭在北京主辦的《高山旱稻荒地變糧倉種植全產業鏈管控技術規范》征求專家意見會上,高山旱稻新品種培育技術體系頗受專家肯定,有望實現在國內高山旱地大面積推廣種植水稻,建立相關技術標準,助力國家糧食安全。
-
2022年7月25日3時13分,問天實驗艙采用自主交會對接模式,成功對接于天和核心艙前向對接口。記者從中國航天科工二院25所獲悉,該所研制的微波雷達在問天實驗艙與核心艙相距約120公里處再次開機,并迅速與安裝在天和核心艙前向對接口的微波應答機建立穩定通訊,保持對接全過程穩定可靠。
-
7月23日,“第五屆數字中國建設峰會”在福建福州開幕。中冶南方帶來的智能化技術成果“智慧高爐解決方案”入選本次峰會“十佳解決方案”,是冶金行業唯一上榜的智慧成果。
-
收集定植種質資源76份;篩選出具有抗病、耐鹽、高光效等優質資源15份,挖掘關鍵基因12個;配置雜交組合160個,獲得雜交群體3萬余株……7月19日,由寧夏農林科學院枸杞科學研究所承擔的自治區農業育種專項“枸杞新品種選育”項目,順利通過寧夏科技廳組織的專家驗收。
-
7月19日,福建寧德海域一船舶發生觸礁擱淺險情。經過25小時施救,該船成功脫險,17名遇險船員全部獲救。在此次險情處置中,VTS發揮了重要作用。
-
7月21日,在中鐵二十四局滬渝蓉高鐵武宜段當陽制梁場,中國中鐵工業旗下中鐵科工集團研制的國內首臺電驅大噸位輪胎式搬運機成功搬運起一片900噸級高鐵梁片,宣告該新型搬運機研制成功。
-
記者從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獲悉,該校郭光燦院士團隊史保森、丁冬生課題組利用非共振外差方法,相關成果日前發表在國際應用物理期刊《應用物理評論》上。
-
6月中旬以來,全國多地高溫熱浪肆虐,持續時間之長、強度之大,同期少見,一些地區甚至持續發布紅色高溫預警,簡直“熱到蒸發”。在橋梁建設過程中,高溫對混凝土和鋼梁作業的影響極大。
-
記者7月22日從南開大學獲悉,我國自主研發的首款垂直起降噴氣動力飛行器在天津竇莊機場試飛成功。這款飛行器由南開大學人工智能學院段峰教授團隊自主設計研發。
-
挖掘全球人群遷徙交流史、繪制最古老東亞現代人“田園人”的遺傳結構、追溯中國南北方人群格局的形成……過去十余年里,研究人員利用古DNA技術發掘出那些遺落了成千上萬年的遺傳信息,從中抽絲剝繭,不斷刷新對人類歷史的認知。
-
世界首個航天領域大模型——“航天-百度·文心大模型”在21日舉辦的“2022百度世界大會”發布,這項我國預訓練大模型技術與應用取得的重大進展,將推動AI技術與航天科技融合創新扎實落地。
-
7月19日,國網甘肅電科院在酒泉天潤安陸第二風電場圓滿完成自同步電壓源風電機組并網性能現場測試,也是國內首次對自同步電壓源風電機組渉網性能指標進行實證測試,這標志著國網甘肅電力在新能源主動支撐技術研究與應用方面取得新突破,為推動新型電力系統建設奠定了基礎。
-
當前,超高清視頻已成為新“風口”,有望造就一個萬億級的“藍海”。實現更高質量的視頻圖像始終是從業者努力的方向,然而更高的畫質意味著更高昂的制作成本。
-
冒著炎熱的高溫,站在合肥萬豪能源設備有限責任公司(以下簡稱萬豪能源公司)研發的世界首套“智能撬裝天然氣液化裝備”旁,公司總經理兼技術帶頭人張留瑜告訴科技日報記者,他和他的技術團隊用了10年時間研發的這套裝備,每年回收天然氣約3億立方米,減少碳排放60萬噸。
-
發令槍響,一道電弧光劃過天空,7月19日,在750千伏郭隆變電站,郭武3線人工單相接地短路試驗順利完成。試驗驗證了青海電網首臺750千伏可控避雷器系統性能,標志著750千伏郭武3線及國內首臺首套750千伏電壓等級可控避雷器系統調試試驗圓滿結束,整體效果符合預期。
-
7月17日,在海拔3400米的青海省黃南藏族自治州澤庫縣,國網青海超高壓公司輸電專業人員利用機器人順利消除青海-河南±800千伏特高壓直流輸電線路(青豫線)289號至290號桿塔之間的架空地線缺陷。
-
7月21日,記者從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獲悉,農業農村部日前發布了2022年審定的26個水產新品種,其中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參與培育的長牡蠣“前沿1號”榜上有名,品種登記號GS-02-009-2022。
-
瑞士研究人員設計了一種使用水、二氧化碳(CO2)和陽光來生產航空燃料的生產系統,該系統已在野外現場條件下實施。20日發表在《焦耳》雜志上的相關論文稱,這一新設計或將幫助航空業實現碳中和。
-
北半球國家正在經歷歷史上罕有的炎熱夏天。在全球氣候變化大勢之下,全球干旱和水分潛在蒸散的動態,對人類生活及糧食產量、農業生產等方方面面的影響至關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