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水下生活100天,美國科學家研究壓力對人體長期影響

    美國南佛羅里達大學教授Joseph Dituri日前作了一個大膽的決定,計劃在水下住所度過100天,以研究壓力增加對身體的長期影響。Dituri和一些研究者相信,水下比地面更高的氣壓,可能是逆轉衰老過程的關鍵,甚至可能幫助人們將壽命延長至110歲。
    2023-06-09 分享
  • 準確率超70%!科研人員用AI為阿爾茨海默病作早期風險預測

    6月7日,記者從香港科技大學(以下簡稱港科大)獲悉,由該學校領導的國際研究團隊最近開發出一套人工智能模型,利用遺傳信息可為阿爾茨海默病作出早期風險預測。該研究將新型深度學習模型與基因檢測相結合,可估計一個人在其一生中患阿爾茨海默病的風險,準確率超過70%。相關研究成果近日刊發在《醫藥通訊》上。
    2023-06-09 分享
  • 拯救珊瑚、追跡海絲,世界海洋日專場在廣州黃埔舉辦

    “隨著全球變暖、海水異常升溫和海洋酸化,珊瑚大量白化死亡。過去30年里,我國珊瑚礁分布區活珊瑚覆蓋率已經下降到10%左右。珊瑚的生存受到巨大威脅,珊瑚礁生態系統服務功能正在喪失,我們也面臨海浪侵蝕加劇、國土流失的危機。”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研究員劉勝說。
    2023-06-09 分享
  • 源自皮膚細胞的納米顆??芍畏尾?

    美國俄亥俄州立大學的一項新研究顯示,由成人皮膚細胞設計的治療性納米載體可抑制小鼠受損肺部的炎癥和組織損傷,這意味著人們有望治療因感染或創傷而嚴重受損的肺。這是一種局部治療,可經鼻腔給藥并留在肺里。相關研究在線發表于最近的《先進材料》雜志。
    2023-06-09 分享
  • 迄今最大最全人肺細胞圖譜公布

    迄今最大、最全面的人類肺細胞圖譜8日發表在《自然·醫學》雜志上。通過結合近40項研究的數據,一個國際研究團隊創建了第一個完整的肺單細胞圖譜,揭示了肺部細胞類型的豐富多樣性,其突出了健康與患病肺部的關鍵細胞差異,將成為肺部研究人員的寶貴資源。
    2023-06-09 分享
  • 青島大學醫學醫療中心落地青島西海岸新區

    6月7日,青島西海岸新區與青島大學簽訂《青島大學醫學醫療中心合作共建協議》,校地雙方合作在青島開發區王臺片區建設1所青島大學附屬心血管病醫院、1所青島大學附屬口腔醫院以及青島大學基礎醫學院、口腔醫學院、公共衛生學院等5個學院和22個研究院。
    2023-06-08 分享
  • 免疫應答可能影響唐氏綜合征 對人類適用性仍需進一步研究

    科技日報北京6月7日電《自然·遺傳學》5日發表的一項動物實驗研究發現,21號染色體上的干擾素受體(IFNR)基因簇的3個拷貝可能和唐氏綜合征的一些性狀有關,但相關機制仍需進一步研究。
    2023-06-08 分享
  • 軟化毛囊干細胞能促毛發生長

    科技日報北京6月7日電 正如人們的關節會隨著年齡增長而變得僵硬,使人活動困難一樣,毛囊干細胞也會變得僵硬,讓人更難長出頭發?,F在,美國西北大學等機構科學家在最新一期《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上發表論文稱,他們在實驗鼠模型上開展的一項最新研究發現,軟化僵硬的毛囊干細胞可促進動物長出毛發。
    2023-06-08 分享
  • 我國科學家開發出相控陣全息聲鑷操控技術

    “隔空取物”一直以來是人類的夢想,這種科幻超能力現在被超聲科技實現并可望用于治病救人。中國科學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鄭海榮研究員團隊開發出一種相控陣全息聲鑷操控技術,在生物體及血流中成功實現了對含氣囊細菌群的無創精準操控和高效富集,在動物模型中實現了腫瘤靶向治療應用。6月6日,該科研成果發表在國際期刊《自然·通訊》上。
    2023-06-08 分享
  • 世上第一朵花或由昆蟲授粉

    大約1 45億年前,開花植物出現在地球上。是什么幫這些最早的開花植物授粉?澳大利亞科學家在5日出版的《新植物學家》雜志上刊發研究論文稱,世界上第一朵花或由昆蟲授粉,而且,歷史上約86%的開花植物都是依賴昆蟲授粉。
    2023-06-08 分享
  • 2023年京津冀農業科技協同創新大會在石家莊召開

    6月7日,2023年京津冀農業科技協同創新大會在石家莊召開,北京市農林科學院副院長王之嶺受京津冀農業科技創新聯盟理事長委托,在大會上作了工作報告。
    2023-06-08 分享
  • 湖北動物疫病綜合防控產業技術創新聯合體啟動

    6月6日,湖北省動物疫病綜合防控產業技術創新聯合體揭牌啟動,湖北新型研發機構“戰隊”再添一員。
    2023-06-07 分享
  • 中國林科院亞林所科研團隊找到提高山蒼子精油產量的關鍵基因

    在人類歷史上,天然化合物是發現和改進藥物、制造香料等化工產品的基礎原料。萜類化合物是種類最多,結構最多樣的天然化合物家族之一,具有抗癌、抗氧化、抗炎、抗微生物感染、降血壓、增強機體免疫、鎮痛等多種生物活性。
    2023-06-07 分享
  • 中康科技:兒童免疫品類市場規模已達176億元

    近日,中康消費者研究中心發布《免疫需求躍遷洞察報告-兒童及青少年篇》顯示,超五成家長認為孩子免疫力不足,不生病少生病已不是判斷孩子免疫健康的唯一標準。在兒童免疫需求的不斷增長下,2022年全渠道兒童免疫品類市場規模已達178 1億元,高于成人免疫提升品類增速。
    2023-06-07 分享
  • 胃癌免疫治療“序幕”開啟  診療更精準

    隨著精準診療也逐漸在消化系統腫瘤治療中應用,胃癌免疫治療開啟了“序幕”。在日前召開的第三屆“人民好醫生·金山茶花計劃”胃癌審議會上,北京大學腫瘤醫院消化腫瘤內科主任沈琳表示,應用精準診療,消化道腫瘤的診治、預防效益大幅提升。
    2023-06-07 分享
  • 巨大的碳庫在我們腳下,真菌儲存三分之一的化石燃料碳排量

    據發表在最新一期《細胞生物學》上的研究,人類腳下龐大的地下真菌網絡在全球范圍內儲存了超過130億噸的碳,大約相當于全球每年化石燃料排放量的36%,而這可能是實現凈零排放的關鍵。
    2023-06-07 分享
  • 納米粒子溶液可靶向兩種癌癥標記物

    近日,美國伊利諾伊大學厄巴納—香檳分校的研究人員報道了一種新型成像試劑,可同時“照亮”多個生物標記,這種包裹在紅細胞膜上的熒光納米顆粒能比目前臨床批準的染料更好地靶向腫瘤,只需一束手術光就能發出兩種不同的信號,可以幫助醫生區分腫瘤邊界、識別轉移癌癥。相關論文發表于最新一期美國化學協會期刊《ACS·納米》雜志。
    2023-06-07 分享
  • 在血液中“跑得快、停得住”——醫用微納機器人開發有新突破

    記者日前從哈爾濱工業大學獲悉,由哈爾濱工業大學與哈爾濱醫科大學科研人員聯手合作開發的一款仿水熊蟲醫用微納機器人,初步實現了在靜脈血高速流環境中可控運動,并能在靜脈血流中駐停時間達36小時以上。
    2023-06-07 分享
  • 縣域檢驗高質量發展創新論壇召開

    6月3日,由中國醫藥教育協會主辦的“智檢賦能,慧行千縣——縣域檢驗高質量發展創新論壇”在云南昆明召開。
    2023-06-07 分享
  • 北京積水潭醫院發布智能化骨折復位機器人 骨科手術機器人成為“超級助手”

    本報北京電 由北京積水潭醫院副院長吳新寶團隊研發的智能化骨折復位機器人(見圖),作為北京市屬醫院科技成果轉化典型代表,日前在2023中關村論壇國際技術交易大會發布。
    2023-06-06 分享
排行
  • 全部/
  • 本月

編輯推薦

?
掃描添加 中國高新技術產業導報

(數字報)

掃描添加 中國高新APP客戶端
掃描添加 導報微信公眾號
欧美人与物ⅴideos另类_56pao国产成视频永久_24小时日本在线观看完整版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文本链> <文本链> <文本链> <文本链> <文本链> <文本链>